因与伊朗未能达成共识,美国终于意识到需要向中国寻求帮助

发布日期:2025-07-06 05:01    点击次数:81

美方在众多警告面前依然出击,结果不仅没能让伊朗屈服,反而引发了更严重的危机。如今,美方发现形势难以控制,再次向中方发出了求助的信号。

观察者网的消息提到,伊朗再次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鲁比奥在采访中呼吁中国出面劝阻伊朗,甚至“贴心”地给出了一个理由,称中方对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依赖程度极高。

美国再次把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推给中国。

最近几年,美国向中国寻求“帮助”的情况愈发明显。比如,特朗普在调解俄乌冲突时,希望中方出手;还有之前胡塞武装封锁红海时,美方也希望中国能对伊朗施加影响,让其“约束”胡塞。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不少。

不过,有个颇为奇怪的现象就是,这些美方请求“帮助”的事情,要么是他们自己引发的,要么是在他们的间接影响下发生的。可偏偏等这些问题发展成麻烦,逐渐无法解决时,美方才想起要找中国“帮忙”,这用心真是让人琢磨不透。

美国在中东的长期介入和“偏袒”行为,已经把这个地区弄得几乎“无解”的混乱。从伊拉克到叙利亚,再到利比亚和也门,从以色列到巴勒斯坦,直至如今的伊朗,美国总是在冲突、动荡和分裂的背后出现。

现在在霍尔木兹海峡的问题上,美国又想把中国卷入这个复杂的局面。这不仅显示了美国在全球事务中面临的无力感,也突显了其外交策略的两面性和矛盾性。为什么会这样呢?

不管美国出于什么目的向中国求助,根本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美国自身的能力。

长期以来,美国处理大多数事务的方式就一个——“谈不拢就动手,打完再说”,在伊朗核问题上,这种做法表现得尤其明显。

如今“打”的阶段已经结束,而“谈”的可能性却几乎不复存在。这不仅显示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正在减弱,也再次证实了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时,单边主义的做法已经行不通。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盟友的支持,也需要像中国这样具备广泛影响力的大国的合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显得格外复杂。一方面,它在亚太地区加强对中国的围堵,试图通过美日菲等军事同盟来限制中国的发展;

与此同时,当美国在中东或其他地方遇到难以单独解决的问题时,又不得不向中国寻求帮助。

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虽然能削弱敌人,但最终却也要付出沉重代价。

说完美国的矛盾心态,我们再来谈谈伊朗是否真的会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现在伊朗方面已表示,这一决议在议会上已经通过,接下来就得看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最终决定了。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霍尔木兹海峡确实是全球能源运输的重要通道,每天有数百万桶原油通过这里运往世界各地。如果这个海峡被彻底封锁,会引发全球能源供应的中断,随之而来的是油价飙升、通货膨胀加剧和经济动荡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从技术角度来说,伊朗的确有能力封锁这个狭窄的水域。例如,他们可以利用反舰导弹、无人机或布雷艇来威胁经过的船只,这和胡塞武装之前的做法很相似。

当然,如果伊朗真的封锁海峡,这对他们来说很可能是一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

全面封锁势必会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这不仅会让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以“维护航行自由”为理由进行军事干预。

伊朗的举动同样会影响到周边许多石油出口国的利益。这些国家在伊朗受到攻击时可能表面上“不闻不问”,但如果他们真的选择站在伊朗的对立面,带来的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即使其他国家不直接参战,伊朗依然需要通过那个海峡进行石油出口,封锁海峡就等于自毁前程,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

可以看出,伊朗这次的表态很可能跟以往类似,主要是为了威慑,距离真正付诸行动还有很远。毕竟,一旦真的采取行动,所需承担的代价将是世界范围的,而不仅仅是影响到某个国家的利益。

即使未来伊朗真的到了“别无选择”的境地,采取的措施也大概率会像胡塞武装那样,实施“有针对性的封锁”。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在特定的时间段或对特定国家的船只进行限制,而不是彻底封锁航道。

中国会不会出手?这事儿可不由美方来插手干预。

面对伊朗的“威胁”和美国的“呼吁”,中方会不会出手相助呢?有看法指出,中方很有可能继续推动局势降温,但这与美国的要求没有关系,主要是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的考虑。

从客观角度分析,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霍尔木兹海峡的通畅性对中国以及整个亚洲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如果这个海峡出现严重危机,显然会对我们的能源安全造成影响。

与美国的立场不同,中国一直强调以和平谈判来处理国际纠纷,坚决反对轻易运用武力或威胁。在当前的紧张局势下,中国希望能推动各方重新回到对话的道路,降低冲突升级的可能性。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参与并不是为了迎合美国的要求,而是为了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在遵循国际规则、尊重其他国家主权的方面,美方没有资格对中方进行干涉。